“二十四节气”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,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千百年来在指导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。即日起,科普中国联合中国气象学会推出“节气科普”系列原创内容,带您尽揽华夏智慧之美。
当寒露节气携着清冷的露水与萧瑟的北风如期而至,天地间便奏响了一曲壮阔的迁徙交响乐。抬头仰望,天空中最美的风景莫过于那掠过长空的雁阵,时而“一”字横空,时而“人”字逶迤,在湛蓝的天幕上挥洒出充满远古韵意的诗行。
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“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寒露节气第一侯即为“鸿雁来宾”,自古以来,大雁迁徙已经成为是深秋最具标志性的图景。于是,我们不禁要问:大雁为何选择寒露时节南归?是谁为它设定了这项日程?
01 大雁启程的号角不是气温吹响的
寒露,成为大雁南飞的“启程号角”,是因为气温的原因吗?不,这远不是简单的“天气变冷”所导致的。虽然寒露之后,总体上气温呈逐渐下降趋势,但是秋天的温度也是忽高忽低的。
真正触发大雁迁徙的,是比气温更稳定、更可靠的宇宙信号——光周期,即日照时间的长短。进入寒露节气,太阳直射点南移,北半球白昼显著缩短,黑夜延长。大雁体内拥有一套精密的生物钟系统,能像感受年度闹钟一样,敏锐地感知到这分秒之间的微妙变化。缩短的日照会向其生理系统发出强烈的激素信号,催促它们为漫长的远征储备能量并集结队伍。
相比气温的变化,地球公转带来的日照变化则年年恒定,为整个种群提供了统一且精准的“出发时间表”,这套机制是自然进化赋予大雁的生存智慧。因此,寒露不仅仅是一个节气,更是大自然设定好的、深植于候鸟生命记忆中的最佳启航时刻。
02 多传感器融合:大雁的导航密码
寒露吹响了候鸟迁徙的号角,那么大雁是如何导航的呢?它们可没有北斗导航、GPS和大数据啊!难道它们有一套记忆系统,依靠“认路”来完成迁徙的吗?不,它们有一套令人叹为观止的、多传感器融合的“生物导航系统”。
地磁场导航是内置的“生物罗盘”。科学家认为,大雁眼中含有一种名为隐花色素的特殊蛋白,能感知地球磁场的强度、方向和倾角。在它们的世界里,地球磁场或许是一幅有形的、充满色彩或明暗的“磁力地图”,为整个旅程提供宏观且稳定的方向基准,无论阴晴,永不迷失。
日月星辰是“天文导航仪”。白天,它们借助太阳的位置及偏振光模式来校正方向;即便在多云天气,它们也能感知到人类无法看见的偏振光,确保它们在长距离飞行中始终保持航线的精确。
视觉地标是导航的“校准器”。当飞行至熟悉空域,蜿蜒的大河、高耸的山脉、独特的海岸线,都成为它们记忆中的“检查点”,用于确认路线、修正微小偏差并寻找传统的中途补给点。
03 大雁是高超的“气象分析师”
让人称奇的是,大雁非常“精通”气象学,它们对天气条件的利用堪称一门精妙的生存艺术。
谚语“大雁南飞寒潮急”,李白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》“长风万里送秋雁,对此可以酣高楼”,指出大雁南飞和寒潮、长风有关。实际上,大雁会选择最佳的启程时机,它们绝不会在风和日丽的日子盲目启程,会耐心等待冷空气南下,也就是北风起时才开始大规模的迁徙。这并非偏爱寒风,而是为了借助顺风。强劲的北风为南飞提供了巨大的推力,使它们能够以更少的能量消耗实现更快的飞行速度,如同搭上了一班免费的高速气流“航班”,极大地节省了体力以应对漫长旅程。
大雁善于利用大型天气系统。经验丰富的成年大雁能够感知并利用大气环流。例如,它们会巧妙地飞行在高压脊(通常带来晴朗、稳定的天气)的西侧,这里通常有顺畅的南下气流,为迁徙提供了理想且省力的“空中高速公路”。
另外,大雁还会主动规避恶劣天气,敏锐地避开降雨、大雾和强对流天气。因为雨水会打湿羽毛增加负重,而低能见度则会严重干扰其依赖的视觉地标导航和星辰导航,使它们面临迷航甚至撞上障碍物的风险。
作者:王元红 天气气候高级工程师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气象学会会员
来源:科普中国×中国气象学会
地址:山东省泰安市东岳大街481-1号
鲁ICP备10210343号-4电话:0538-8417924
传真:0538-8413780
网址:www.tastm.cn
邮箱1:takjg@126.com